第八十二章 骆驼与稻草(十五)-《帝国再起》


    第(3/3)页

    到了第二天一早,发现了自己原来没什么大不了的绿营当即便炸了营,将正在吃早饭的明军都吓了一跳。没等明军的探马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儿,便已经有一处又一处堡寨的清军跑来想明军投降,一个个声泪俱下的控诉着他们是如何如何的被八旗军胁迫和压榨,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明军请求宽恕他们过往的罪孽。

    杀俘,郑成功没那个打算,带着又拖明军的后腿,干脆照例收缴了武器,关进俘虏营了事。至于最后的处置,是送去做苦工,还是打散编入军中,亦或是放归家乡,那也是战后的事情了,现在他可没那功夫操心。

    明军如此,投降的清军中多有些老兵油子,再加上那些比他们早个十来个时辰被俘虏的清军的现身说法,余众也大多心安了。更有甚者,一些心大的家伙更是开始寻思起了晚上的饭食如何——今天可是大年三十,若非八旗军太过无良,他们中的一些本打算是再多坚持一日,好歹把年夜饭吃完了的,也算是尽了吃满清这么多年皇粮的忠义本分不是。

    控制了这一线,明军向西北玉山县的方向派出两个镇的兵力防卫侧翼,大军则继续沿着江山港前进,直扑江山县城。

    无论是早前的前锋镇、英兵镇,还是现在的正兵镇和奇兵镇,皆是用来防备广信府方向的清军的。在那里,清军仍旧拥有着包括一千满洲八旗、一千蒙古八旗、两千汉军八旗,以及三千余福建提标、三千山西绿营、一千余广信府镇标和四千河南绿营在内的一万六千余众清军。就算那四千河南绿营基本上已经算是半成品的俘虏了,那个满清老将噶达浑手里也依旧掌握着一万两千清军之众。

    不过,侧翼的大军之所以存在,确是由于明军的威胁迫使他们不得不如此。当噶达浑接到了济度的命令,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的部队仍旧在与明军保持着接触。而且,那个姓杜的年轻人根本不讲武德,没事儿就来偷袭他,还好像瞧不起绿营似的,专门盯着八旗军打,这让他和佟国器都很无奈。

    “主子,设伏吧,要不走不脱的。”

    设伏,不是为了造成多少杀伤,只求让对手投鼠忌器,不敢追得太紧。佟国器的言下之意,噶达浑当然明白。但是,他既然已经看明白了明军这段时间以来的一系列动作的意图所在,那么他当下的对手会做出何等处置,自然也是能猜出个七七八八的。况且,更重要的是时间,他们所在的铅山县到应该会成为战场的江山县,长达三百里的距离,就算是现在立刻启程都不一定赶得上,更别说是因设伏再耽搁个一两日。

    想到此处,噶达浑不由得摇了摇头,继而提出了让佟国器接手铅山前线的指挥之权。而他,则要带着麾下已经在这大半个月中下降到不足五千的八旗军立刻出发赶回衢州。

    “汉人有句话,说是鸟巢从树上掉了下来,鸟蛋也肯定保不住。佟巡抚,你必须拖住海寇!”

    “主子放心,奴才一定竭尽全力。”

    绿营迅速接替了八旗军的位置,但清军的部署也很快就被明军侦知。接下来,在铅山河一线的喊杀声中,噶达浑率领八旗军调头向东,日夜兼程,只用了一天就赶到了距离府城十多里的一个小村子。

    “主子,下面的奴才碰上了海寇,看旗号是前锋镇。”

    “竟然来的这么快。”

    明军既然能够分兵向西,卅二都的第二道防线肯定已经失守了,甚至永丰县城现在应该也已然不复为清军所有。信江南岸已成敌域,唯有北上渡过信江才能确保大军的安全和行进速度。然而,此时此刻的噶达浑却并没有立刻下达命令,反倒是让戈什哈把地图铺开,好像不认识路了似的。

    卅二都一线既已为明军所有,那么他们晚一刻,衢州的主力就要多承受一刻的威胁。眼见着噶达浑竟如此迟疑不前,众将亦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恨不得替他下达渡河的命令。

    “不行!马上就是正月了,不能在家过年而要出来打仗,海寇肯定要尽快与郑亲王决战,以免时间久了军心不稳。现在海寇的攻势如此迅猛,我们只怕是赶不上了。”

    重新抬起头来,这员满洲老将坚定的摇了摇头,旋即便不容置疑的说道:“我们现在距离江山县还有两百二十多里地,就算是日夜兼程,拿出当年赶赴山海关的速度,最快也要三天的时间。如果玉山县为海寇夺取,我军皆是疲兵,是很难冲的得过去的。而在卅二都,应该有几千绿营俘虏,还有海寇的粮道,甚至是辎重大营。最重要的是,此去卅二都则只要走一半的路程,一天半的时间就能赶到,正好可以配合郑亲王全歼海寇。”

    不同于这些部下,他是最清楚不过的,只要能够截断明军的粮道,就算是济度被郑成功打得满地找牙,粮道被断也无法继续展开攻势,清廷在江浙便可有喘息之机。而他们,则势必要冒着被明军全歼的巨大风险。除非,济度能够守住江山县,亦或是击败明军主力。否则的话,就算不被明军全歼,也要丢下起码一半的人命。

    此去艰险,但却更有机会逆转战局。鼓舞了一番士气,大军便转而南下,设法绕过明军已经前出到广信府城不远的前锋镇。

    为了确保他们的最终意图不被明军探知,噶达浑凭借着优势骑兵,在前锋镇的探马尽数逼回到了本镇,迫使明军不得不原地扎营。直到大军的步卒彻底绕过前锋镇走远,大队的骑兵才陆陆续续的撤回到信江南岸的出发点,再行追赶本部,以免为明军立时便看出其走向。

    他争取的就是这短短几天的空档,而在他完成第一步的同时,前出到永丰县的那些打扮成樵夫的探马也发现了明军动静,着实让他长舒了口大气。

    “真是天助大清,永丰县就一个英兵镇,大事可成!”

    就凭一个在郑成功麾下野战部队中战斗力排名倒数的镇,凭什么挡得住他麾下近五千的八旗军;就凭一个衙役出身的总兵官,凭什么敌得过他这等从努尔哈赤时代就领兵作战得宿将。如果说对前锋镇的强兵他还会稍有忌惮,担心不能迅速击破,耽搁了后续的包抄作战。现在,已经没什么需要担忧的了。

    “明日一早,便拿那黄梧的人头来祭旗。当然,如果他愿意归顺朝廷,倒戈一击的话,那就更好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