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崩塌(二)-《帝国再起》


    第(3/3)页

    一个公爵而已,在明廷烂爵的当下似乎算不得什么。可是有清一朝,相较满蒙的王公遍地走,抛开对南明降将的政策性封赏以外,汉人这正意义上只出过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平西王吴三桂和义王孙可望这五个王爵,公爵也只有他和年羹尧、孙士毅、岳钟琪四人而已,加在一起也没能达到两位数。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等于满清几有再造之功的重臣,如袁世凯那等最后篡清成功的权臣,终其一生也仅限于侯爵而已。至于施琅,哪怕是在攻陷了台湾之后,还是靠着暗算姚启圣,独吞了平台大功,才强强拿到了一个三等靖海侯的侯爵爵位。

    更加夸张的是,包括黄梧在内的这九个王公之中,王爵最早的在永历六年随着李定国两撅名王就不存在了,最迟的到三藩之乱结束也被清廷黜夺。公爵,更几乎都是册封没过几年就被清廷以各种理由削爵,只有他一家是真正的世袭罔替!

    这并非是幸运那么简单,事实上满清这等吃人不吐骨头的政权也绝不容得作为主体民族的汉人有幸运二字存在。

    黄梧在降清后于福建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了颇为让郑氏集团头疼的对手,使得郑成功始终难以在福建打开局面。另外,他那臭名昭彰的“平海五策”,其中的前两策构成了清廷以迁界禁海这等血腥政策来打击郑氏集团的理论基础,对贸易型重商主义的郑氏集团造成了极其致命的伤害。甚至,他建议杀害被俘的郑芝龙等人,以及挖郑家的祖坟,无疑是加重了郑成功的病症,乃是郑成功最终病故于台湾的催化剂之一。

    卓越的才能和功绩,尤其是在三藩之乱中他和他的后人选择了站在清廷一方的坚定立场,才得以实现了这样的例外。在他有生之年,清廷多次嘉赏,追封祖上、赐金兴建祠堂、晋太子太保、授一等公并准袭十二次、赐金匾。死后也赐予了“忠恪”这样的美谥。

    黄梧为清廷屡立战功的那些年,也恰恰是施琅被投闲置散的那段日子。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黄梧在三藩之乱期间病逝,就算是黄锡衮拜相、姚启圣主持平台,清廷十有八九也不会优先考虑施琅这么个郑氏集团的手下败将,而放着忠诚可靠且能谋善战的黄梧不用。

    此人,对于郑氏集团、对于抗清大业的巨大危害远不是一个区区的施琅所能比拟的。所以,当陈凯诛杀施琅后,便兴起过防患于未然的心思。

    奈何,那时候黄梧尚未反正,一个小小的衙役,连个品级都没有,天命知道那家伙在哪儿猫着。而他从浙江回来之后便长期负责广东战场,军务繁忙不说,与在随后投入郑成功麾下的很多文官武将都没有什么交集,这里面自也包括黄梧。以至于到了后来,随着局势的不断转好,他更是一度把这个家伙给抛之于脑后。

    等到郑成功突破清军在衢州南部的防线,陈凯在看到了郑成功在军情通报中提到了战事顺遂,会派遣前锋镇和英兵镇前出广信府的事情,才猛地想起黄梧这个家伙。于是,他连忙下了命令,让杜辉、蔡巧和柯宸梅一旦发现噶达浑逃窜,就立刻扑上去。哪知道,结果却更好的成就了黄梧围歼四千八旗军的大功。

    “黄总兵能够力挽狂澜,堪称智勇双全,是我小视豪杰了。”

    信使是黄梧派来的,陈凯相信眼前的这人会一五一十的把他的话复述于黄梧。他相信,黄梧能够得到他这样高规格的评价后,一定会更加努力的与清军作战。

    毕竟,哪怕是那个海澄公黄梧,比之如今的陈凯在明清战争中的分量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知名度上,更是仅凭着一个“文明世界的英雄”便更没有了比较的意义。能够得到陈凯的赞誉,对于现今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黄梧而言,只怕是要乐得连爪子都不知道该往哪摆了。

    夸赞,确实不乏有功利性的成分在。但更重要的是,一旦想到就连黄梧这种历史上的大汉奸都选择了与八旗军浴血奋战,那么衢州的大战应该也不会出现什么不容乐观的意外状况了吧。

    “这是个好兆头啊。”

    abc


    第(3/3)页